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张宜辉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营养生长和有性繁殖的地理变异”(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vegetative growth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of the invasive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 China)于2015年10月21日在线发表在生态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Journal of Ecology》(JCR一区,2014年影响因子5.521)。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一种全球性的入侵植物,原产美洲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于1979年引入我国。经过近40年的扩散和入侵,中国沿海各省均有互花米草的踪迹,其爆发规模远大于世界其他地区。互花米草的迅速蔓延,给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和滩涂养殖业等带来严重影响,成为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和恢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之一。
从2012年到2014年,课题组成员从广东雷州到天津塘沽,沿大尺度纬度梯度开展互花米草生物学性状野外观测,分析了各地年均温、降水量、潮差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与植物生长的相关关系;通过同质种植园实验比较沿纬度不同种源地互花米草的表型性状差异。研究发现:互花米草个体和种群水平的营养生长和繁殖性状随纬度变异显著。相比于中高纬度区域,低纬度区域互花米草种群的生长和繁殖力较低,扩散相对缓慢;除有性繁殖特征结实率外,大部分表型性状的地理变异格局在同质种植园里消失了。这表明互花米草入侵中国后,已呈现潜在的遗传分化;同时互花米草具有的表型可塑性可能有利于在该物种在入侵地(中国)的迅速扩张。
自2007年开始,张宜辉课题组已针对互花米草入侵下的中国东南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开展监测研究(Zhang et al. Ecology,2012;Li et al. Ecology,2014),本研究是基于以上工作基础,从更大的空间尺度了解入侵中国互花米草的生长分布状况。目前,课题组已着手开展互花米草的全境性研究,通过与国内外同行合作,拟从生态系统生态学(植物、动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分子生物学、种群遗传学等角度对比分析入侵地(中国)和原产地(美国)的互花米草生物学性状,探索互花米草现有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和入侵机制,并分析预测其潜在分布区。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控互花米草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完善滨海湿地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论文第一作者为2015级博士研究生刘文文,张宜辉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批准号:41276078)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745.12487/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