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黄哲程)今年国庆节,祖国“东南第一哨”角屿岛的驻岛官兵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20余名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师生带着自备节目上岛慰问,与官兵共度节日。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25年。
角屿岛是“英雄三岛”之一,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沿海,四面环海,面积约0.19平方公里。自1949年10月15日角屿岛解放以来,一代又一代守岛官兵在此戍守着祖国东南大门。角屿岛最初环境恶劣,没有淡水,曾被喻为“海上上甘岭”,通过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援助,如今岛上解决了水源问题,修通了道路,官兵们自己种菜养殖,日常还会有供给从内陆送来。
近日,新京报专访在角屿岛慰问活动中带队的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老师黄建珍,听她讲述背后的故事。
国庆当天师生登上“东南第一哨”
新京报:10月1日,你带着学生一同前往角屿岛慰问官兵,今年学生和官兵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黄建珍:10月1日上午9:30我们从思明校区出发途经翔安校区,两个校区参加活动的学生集合完毕后,赶上11点的潮水,我们从大嶝岛乘船出发,大约40分钟抵达角屿岛,下午4点多离岛。20多名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师生中有15名学生、2名老师来自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5名来自艺术学院。
我们与岛上官兵一起表演了节目,学生准备了民乐齐奏、小提琴独奏、歌舞、脱口秀,官兵们表演了小品、相声、吉他弹唱等节目。
今年慰问活动正赶上祖国70岁生日当天,中午吃饭时,学生和官兵们还一起在电视上观看了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群众游行国庆庆祝活动。
除了慰问交流,学校和官兵还合作共建岛屿,开展党支部立项,有师生对岛上植物进行专业调查,指导植物种植,也有老师负责检测岛上饮用水质,还选派体能训练老师、吉他老师定期上岛。
新京报:今年活动期间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
黄建珍:今年我们上岛开展的第一项活动是升国旗,这也是我第一次跟部队一起升国旗。
船还没到岛上,我们远远地看到官兵们列队站在码头上。上岛以后我们排好队,跟着他们举行了升旗仪式。鲜红的国旗后面是蓝色的大海,很美。官兵们的军姿标准挺拔,这种庄严感让我很感动。
新京报:官兵和学生对这次慰问活动反响如何?
黄建珍:非常开心。学生们的第一个节目是《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没唱几句,台下就都跟着边唱边鼓掌。最后的节目我们一起合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大家都很深情。
师生慰问持续25年 最初源于一位老人
新京报: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的师生是怎样和角屿岛结下缘分的?
黄建珍:这里面有很深的渊源。我们学院袁东星教授的母亲刘维灿曾是华美卷烟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986年,刘维灿第一次登上角屿岛,那时岛上没有淡水和电,驻岛官兵生活必需品全靠陆上用船补给,业余生活也匮乏。第二个星期,刘维灿带着公司的员工来到岛上,捐赠了冰柜、发电机等。后来刘维灿成立了厦门金桥科教拥军促进会,担任第一届会长,逢年过节都回到角屿岛慰问。
刘维灿的女儿袁东星常跟着她上岛。1994年袁东星回国后,第一次带着三名研究生,陪同母亲上岛慰问,为官兵们表演节目,一起做游戏,效果很好。后来在她的“牵线”下,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师生有了上岛慰问的机会,到现在已经持续了25年。
新京报:20多年来,你眼中的角屿岛有了怎样的变化?
黄建珍:1997年我入读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1999年第一次登上角屿岛。早期角屿岛条件很艰苦,环境也比较恶劣,岛上没有淡水,靠内陆船只运送。我们上岛时,每个人自己带水喝,一人另外带几瓶,送给官兵们。
现在岛上条件好多了,环境幽静漂亮,沿海种了相思树,开黄色的小花,叶子细长。官兵们自己种菜,养了羊和猪。
通过这些年政府的援助加上促进会的捐赠,角屿岛连通了通往陆地的海底水管,保障了岛上用水;岛上修好了路,巡逻电瓶车环岛一圈只要十几分钟;前几年餐厅也装上了空调,现在岛上图书室、电教室都很齐全。
新京报:角屿岛上有什么物件让你记忆深刻?
黄建珍:印象最深的是岛上的“东南第一哨”旗帜雕塑。这个旗帜雕塑存在了好多年,从远处乘船上岛时就能看到。第一次看到它时,我正坐船前往岛上,因为晕船头脑昏沉沉,但从远处看到这面红色的旗帜,觉得很神圣,一下子精神了。现在旗帜的雕塑重新粉刷了,比以前更红更亮。
岛上的瞭望台也让我印象很深。角屿岛与金门岛一衣带水,最近点仅相距1800米,从瞭望台上能看到对面金门岛上的房屋,如果用望远镜,还能看到对岸晾晒的衣服。
曾因台风修改4次行程终未能登岛
新京报:你从1999年大学生时代就已经登岛,作为带队老师这是你第8年来到角屿岛,多年参与慰问,你对角屿岛和岛上的官兵有怎样的情怀?
黄建珍:大部分女孩子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对部队、对军人有一种特殊情怀,我是比较重的那一种。我的家族中很多人是军人,我的外祖父刘文升曾经担任长汀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参加了闽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4年国民党“围剿”苏区时,在长汀凃坊作战中牺牲。我哥哥当过兵,姨父和表妹夫也都是退伍军人。特别是我二姨父,他1984年开始在角屿岛驻守,从士兵到排长,一待就是十三年,他亲眼见证了1984年6月27日,驻金门台军对角屿岛的猛烈炮击,亲手掩埋了军医程国财烈士的遗体。可能受此影响,我对驻岛的官兵、对保家卫国的军人一直就有着特殊的情怀,上大学时还想过将来到部队去。
大学时,我每年都参加学校组织的部队慰问官兵活动。后来我做了大学辅导员,也会带着学生去部队慰问,或者带过他们到部队军训。
现在感觉角屿岛就像家一样,岛上每个地方都很熟悉。因为岛上很多官兵两三年就会变化,我甚至比他们的连长还要熟悉这座岛的历史文化。
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变化,慰问工作做到后面成了心里的一种责任,爱国情怀也越来越深。四五年前我在校内转岗了,按理不需要再承担这份工作,但因为对岛屿有了感情,我也很乐意带队和学生们一起继续慰问官兵。
我从山区走来,在厦门呆了20多年,看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每一寸土地都发生了变化,这些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军人们的默默守卫,他们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
新京报:哪次登岛经历让最你难忘?
黄建珍:2012年登岛慰问时,刘维灿奶奶、袁东星老师也都去了。码头狭长,角屿岛的官兵们整齐地站在道路两边,敲着锣鼓欢迎我们,他们还采了岛上的野花送给我们。我们一上去,就有人过来和刘奶奶拥抱,有的官兵都流泪了。我当时很激动,那种感觉特别美好。岛上新兵很多,也很单纯,相比之下学生们更大方。一名女学生演唱歌曲《妹娃要过河》,她当时对着台下的一名男兵唱“妹娃儿要过河,是哪个来背我?”那名男兵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大家都笑了。
新京报:慰问活动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黄建珍:国庆期间角屿岛附近的潮水很特别,原计划10月7号去岛上慰问,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海水涨潮时间带来了困难。
角屿岛交通因素特殊,只能乘船前往,而且只有在涨潮时水位到达一定高度,船才能通行。学生需要当天来回,但7号白天两次涨潮预计只间隔两个半小时,根本来不及往返。于是我们重新和岛上部队请示,修改了慰问时间,9月底确定了最终的上岛时间。
每年上岛最担心的就是天气,我记得几乎每年慰问活动都会因为天气修改行程安排。国庆节还处于台风易发的时期,今年9月3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台风黄色预警,好在台风“米娜”最后绕道离开了,10月1日我们顺利登岛。2016年,因为“莫兰蒂”台风,我们改了4次上岛日期,最后都乘车出发了,半路得到通知,风太大船走不了,那一年的慰问临时改到大嶝岛上的连队,没能登上角屿岛慰问,官兵和同学们都感到很遗憾。
官兵盼望着学生来
新京报:你觉得这项活动对学生有怎样的意义?
黄建珍:大学生走到部队里学习交流,这是最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看到官兵们辛苦的训练生活以后,他们会更珍惜自己拥有的学习生活。岛上的官兵们也很乐意和大学生接触,他们中大部分很年轻,这种互动接触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体验,注入了一种动力。这是双方相互学习受益的过程。
新京报:驻岛官兵怎么看待你们前来慰问?
黄建珍:岛上的官兵一般假期只有半天,但因为岛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很多人没办法离开,长期呆在岛上很少与外界接触,也会感到孤独。官兵们非常盼着学生去,经常会专门杀一头自己养的猪招待我们。以前有部队的领导说,我们来慰问一次,士兵们的军心振奋,效果至少能维持一个半月。
岛上的士兵大部分和这些大学生年纪相仿,一些新兵也在18岁上下,沟通交流没有什么隔阂。
新京报:未来你还会继续参与组织慰问活动吗?
黄建珍:每年对角屿岛的慰问已成了我们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的品牌活动,学院会持续做下去。就我个人而言,虽然组织慰问活动很辛苦,需要协调的因素很多,但因为有这份情结,身在其中我很快乐,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它已经成为我工作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协作记者 陈超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项玲
原文:https://m.bjnews.com.cn/detail/157086559315474.html